400 991 0880
正睿咨詢集團
免費電話:400 991 0880
專家熱線:13922129159
(微信同號)
固定電話:020-89883566
電子郵箱:zrtg888@163.com
總部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1068號(廣交會)中洲中心北塔20樓
企業社會責任是現代企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西方傳統經濟學理論將企業看作是一個生產函數,企業的唯一責任就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將企業視為“社會公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本質,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有效管理企業經營對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影響,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創造產品和服務價值,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企業社會責任常被視為一種單純的增進社會福利的企業經營行為,有很多企業僅將履行社會責任當作增加企業曝光率、提高知名度、消除負面影響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被動履行社會責任的現象非常普遍。企業這種缺乏持續性的、形式化和功利主義的社會責任行為,無論是對企業自身長遠發展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國內外眾多優秀企業的實踐表明,只有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企業文化,轉化為企業的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才能有效促進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融入社會責任企業文化建設的對于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社會責任層次具有重要意義。
(一)提高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覺性
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能促進企業將社會責任擔當作為自覺的經營行為。企業社會責任是社會在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根據當時社會的道德準則,對企業的期望和要求。作為社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不僅是“理性的經濟人”,更應是“社會公民”,在履行經濟責任的同時,理應承擔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公益責任。只有將經濟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公益意識作為價值觀念和經營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之中,才能使企業社會責任擔當成為一種自覺的經營行為。
對企業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的自覺行為決定了企業和企業家的行為選擇及企業管理模式的演進和變革;對社會而言,企業社會責任的自覺行為會對市場經濟、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和社會治理機制的發展完善產生重大影響,從而直接影響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效益和未來的社會資源配置機制的具體演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從微觀角度提供了一種旨在維護社會和諧和穩定的調節機制。它通過引導、凝聚和規范作用,增強企業的社會公民意識,提高企業內生的道德動力,促使企業通過堅守法律和道德底線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合作創造綜合價值的潛力,促進市場機制、政府調控機制和社會治理機制的有效運作,彌補可能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社會失靈”,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提升企業競爭力
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也能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深刻影響下,企業競爭越來越多的表現在企業文化的競爭,而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競爭活力,能夠提高企業的聲譽,從而有助于企業更容易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吸引和留住優秀的員工、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增加其他組織與企業合作的意愿,為企業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路徑依賴”和“因果模糊”,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難以被其他企業模仿和復制,由此帶來的競爭優勢更具有持續性。
推動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可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
(1)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文化轉型。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包括經濟責任意識、法律責任意識、道德責任意識和公益責任意識。通過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實現企業文化轉型,即實現從基于單一的經濟責任意識的企業文化向基于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文化轉型。
(2)建立履行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保障。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科學地和系統地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發展戰略。企業還應將社會責任納入公司治理范疇,建立利益相關者參與治理的權力制衡機制、激勵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應著力把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文化延伸和拓展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部門、各個領域,以企業社會責任的制度化建設促進融入企業社會責任的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完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效,同時應將社會責任審計制度和社會責任公告制度納入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之中,主動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綜合評價結果應成為企業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衡量依據,以明確企業文化建設的優勢和不足,確保企業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從而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取得實效。
上一篇:企業文化與領導力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組織文化的功能有哪些呢?
關注正睿官方微信,獲取更多企業管理實戰經驗
預約專家上門診斷服務
正睿咨詢官方視頻號
金濤說管理視頻號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廣州正睿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素材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粵公網安備 44010502001254號 粵ICP備13009175號 站點地圖